“你之前买的那款分红险,最近分红到账了吗?”随着各家险企2024年度分红险红利实现率陆续披露,这一话题成为保险消费者热议的焦点。
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首批公布的200余款分红险产品发现,大多数产品红利实现率较2023年有所上升,不少在售产品的红利实现率突破100%,一改去年集中在25%-50%的低迷态势。这一积极变化背后,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红利的“钱袋子”从何而来?消费者实际能享受到多少收益?
红利实现率为何“回暖”?
近年来,随着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兼具“保证利益”与“红利分配”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新宠。作为检验分红险产品收益高低的核心指标,分红实现率向来备受保险消费者关注。
近日,新华人寿、大家养老、平安人寿、阳光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等险企均已公布2024年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记者梳理首批公布红利实现率的200余款分红险产品发现,大多数产品的红利实现率较去年上升,不少在售产品的红利实现率甚至超过了100%。
例如,平安人寿在2024年9月1日及以后保单生效的12款产品,分红实现率均达到或超过了100%;新华保险有7款分红型产品的2024年现金分红实现率超过了100%,另有多款产品2024年的增额红利实现率超过100%;大家养老公布的4款产品在2024年度的现金分红实现率均达100%;阳光人寿公布的90多款产品中,有17款产品2024年分红实现率大于或等于100%;恒安标准人寿公布的61款产品中,超过30款产品2024年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为100%,其他产品在不同保单生效时间,现金红利实现率有所差异。其中,恒安标准金福来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保单生效区间在2020年8月1日之后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为306%;保单生效区间在2020年7月31日之前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为80%。
这是保险行业第三次公开披露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2023年1月4日,原银保监会下发《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首次要求保险公司从2023年6月30日开始披露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之后各险企开始公布2022年、2023年分红险的红利实现率。
记者对比发现,2024年大多数产品的红利实现率较2023年有所上升。多家权威媒体曾报道,2023年各险企的分红实现率情况普遍不理想,集中在25%-50%之间。据证券时报记者2024年统计,从20余家险企逾千款产品红利实现率情况来看,算术平均后的红利实现率为49%。
是什么原因让今年的红利实现率得到了改善?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从资产端看,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在2024年出现明显回暖。2024年政策调整驱动资本市场回暖,带动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浮盈回升。其次,2023年度分红实现率偏低,与监管对分红水平的指导性限制有关,导致当年红利实现率普遍集中在较低区间。进入2024年,随着资产端改善,部分公司出于提升产品吸引力的考虑,优先保障在售分红险的红利分配水平,共同推动红利实现率阶段性回升,甚至出现一些产品超100%的情况。
红利提升后消费者能分多少?
众所周知,分红险收益由保证利益和分红利益两部分组成。保证利益取决于产品预定利率,2024年9月及以前上限为2.5%,2024年10月后降至2%;分红利益则是演示红利乘以分红实现率。那么,“红利”最终是从哪里来?朱俊生表示,分红险产品将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一般不低于70%)向保单持有人分配。“红利”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利差盈余,保险资金投资实际收益高于定价利率的部分;二是死差盈余,实际死亡率低于预期;三是费差盈余:实际运营费用低于定价假设。但在实际操作中,红利主要还是由投资收益决定。
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回暖”,对消费者会有哪些影响?举个例子,假如一名消费者购买了一款预定利率2.5%的分红险产品,每年交1万元、连交3年并于第10年末退保。理论上来说,在完成交费与持有10年的假设下,若红利实现率50%,可拿回约3.58万元,对应年化收益3.15%;实现率80%拿回3.70万元,年化3.50%;实现率100%拿回3.80万元,年化3.75%。
但实际中,红利实现率高不等于实际分红水平高。朱俊生指出,对于购买分红险产品的消费者而言,能分到多少收益,仍取决于:所投产品当年的实际投资收益;保单分红方式(现金红利、增额红利、积累生息等);保单年度、保额大小、分红分配规则等因素。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怎么知道分红账户有没有可分配盈余呢?朱俊生表示:“消费者可通过定期查阅保险公司公布的红利实现率;阅读保单年度报告中分红账户价值变化;咨询服务人员,明确分红的来源、分配方式、历史数据等方式来了解分红账户收益情况。”
此外,红利实现率只是反映在过去的红利分配期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与红利“兑现”情况,不代表未来分红承诺。业内普遍认为,仅看一年的实现率意义不大,连续多年高实现率才能体现公司投资稳健性。
“限高令”下,分红险将更加“稳健中性”
2025年以来,各大险企纷纷发力分红险。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保险公司今年共新推出403款人寿保险产品,其中分红险产品有151款,占比为37%,较2024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
交银国际发布的研报显示,预定利率的下调态势推动保险公司加大向分红型产品的转型。分红险是2025年保险公司的销售重点。对消费者而言,在市场利率下行与保险业预定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分红险“固定+浮动”的收益机制既提供保证收益,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对险企而言,加强分红险布局有利于防范利差损风险,优化保费结构,提升产品吸引力。
然而,为了避免保险公司随意抬高分红水平搞“内卷式”竞争,2025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向各人身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以下简称《监管意见函》),要求各公司审慎确定2024年度分红保险分红水平,要稳健经营,坚持长期主义,不得偏离账户的资产负债和投资收益实际情况。
记者留意到,《监管意见函》公布了决定保险公司分红水平上限的五类情形:一是拟分红水平对应的投资收益率,超过公司分红保险账户过去3年平均财务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的较低者的;二是分红保险账户特别储备为负值,或者当期分红实施后分红保险账户特别储备将为负值的;三是设立时间不足3年的分红保险账户,拟分红水平(即客户收益率,含预定利率和浮动收益率,下同)超过人身保险业过去3年平均财务收益率(3.20%)的;四是公司监管评级为1级至3级,且分红保险账户拟分红水平超过人身保险业过去3年平均财务收益率的;五是公司监管评级为4级至5级,且分红保险账户拟分红水平超过产品预定利率的。
对此,朱俊生表示,《监管意见函》提出对分红险红利水平设定上限,核心目的是防止非理性竞争、误导销售和短期市场套利行为,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红利分配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对行业来说,“限高令”将抑制“激进分红”行为,避免保险公司在新业务销售中靠虚高红利吸引客户;同时,倒逼分红险回归保障与稳健收益本质,引导保险公司提升资产负债匹配和投资风险管理能力;最终,促进行业整体红利披露更加透明、规范,提升分红险产品的可理解性和可信度。
对消费者而言,未来分红险的红利水平可能更趋“稳健中性”,不再追求表面高收益,而更强调产品稳健性、长期回报与真实价值的传导。
他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分红险产品时应重点关注四个核心维度:一是公司长期投资能力,分红险依托“投资平滑机制”平衡各年度收益,其分红实现率的长期稳定性根本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管理能力;二是历史红利实现情况,参考保险公司历年红利实现率数据可辅助判断其分红兑现能力,但需注意不同产品、不同生效时间的实现率差异,避免简单类比过往业绩;三是产品设计透明度,优先选择分红方式(现金红利或增额红利)说明清晰、分红规则公开透明的产品;四是与自身需求匹配度,分红险适合长期持有以发挥复利效应,消费者避免单纯追求高分红而忽视保障本质与资金流动性需求。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
相关文章
9月1日起,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将施行,对电动车防火阻燃、防范非法改装等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连日来,记者走访本市多家电动车销售门店,发现“旧国标电动车”走俏,不少卖家表示“这月不买下月就涨价”。不仅如此,部分卖家还将“改装更灵活、解除限速更容易”作为旧车的卖
2025-08-31 11:31:00记者今天了解到,《适老家具 设计指南》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立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生理心理特点,从适老家具的外观材料、智能化、功能配置维度方面提出细化设计要求,旨在提升家具产品与老年人需求的适配度。标准明确外观材料设计时应考量潜在的风险产品主色调宜选择浅米色等柔和的中性色,
2025-08-25 14:06:00来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讯 8月25日下午消息,据媒体报道,字节跳动即将发布一款AI眼镜。该产品方案由RXKJ提供,MCU由HXKJ供应,SOC则采用高通AR1,而整机的代工则由LQKJ负责。新浪科技就此向官方求证,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产品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目前没有发布计划。硬件产品涉及上下
2025-08-25 13:51:00近日,岚图CEO卢放宣布了全新岚图知音的预售信息:22万元起步,配齐华为乾崑智驾ADS4与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8月底即将上市。在新能源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之际,岚图选择用“满配即起步”的姿态入局,既是对家庭用户需求的讨好,更是对自身生存路径的一次战略豪赌。过去两年,岚图的品牌处境并不
2025-08-18 18:56:00观点网讯:8月13日,中国民生银行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民生银行表示,将严格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合规推进贴息工作。公告明确,在办理贴息业务过程中,该行不向客户收取任何费用,确保政策红利直达消费者。免责声明:
2025-08-14 00:01:00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