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青岛,原来你是这样的“戏码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8:01:00    

你知道吗,青岛还藏着一个传奇身份——“戏码头”,而且曾与北京、上海、天津并列。

最近,一曲《年华》在不少青岛人的朋友圈刷屏,歌词里满是戏韵悠长:“老戏台前月光洒青砖,油彩在皱纹里酿成甜,一颦一笑都在兰花指尖,唱着天地人间喜乐悲欢……”

这首青岛梨园艺术季的主题曲,巧妙融合了传统京剧的婉转韵味与国风歌曲的新潮质感,让人在旋律里生出穿越时光的悸动,勾起对这座城市戏曲往事的好奇。

今年是青岛市京剧院成立75周年。梨园艺术季暨戏迷节于日前启幕,掀起一轮“京剧热”。

这座“戏码头”藏着怎样的传奇过往?如今又有哪些新“看头”?

“没到青岛唱过,不算名角”

青岛与京剧的缘分长达百年,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商埠种下“京剧基因”。

京剧的形成,始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此后历经两百余年,将徽调、汉调等冶于一炉,不断蜕变。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京剧逐步走向成熟时,恰逢青岛开埠。来自大江南北的商人、文人、劳工等汇集于此,充满了多元活力,让京剧这门跨越地域、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迅速扎根。

彼时,看戏成为一种时尚,不同群体都能在戏台上的悲欢离合里寻得共鸣——

码头工人听《挑滑车》叹英雄悲壮,富商大贾看《锁麟囊》悟世事无常,文人墨客赏《贵妃醉酒》品雅致趣味……京剧给漂泊异乡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成为不同群体间的“通用语言”。

“程派”青衣马凤凤(左一)主演的《锁麟囊》深受观众喜爱

戏台集齐“四大名旦”。

20世纪前期,青岛的京剧氛围日益浓厚。长期从事青岛京剧史研究的本土作家吕铭康说,青岛永安大戏院曾有“华北第一大剧场”之称,当时,梨园界流传着“没到青岛永安大戏院唱过,就不算名角”的说法。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都曾来青演出,“后四小名旦”中的陈永玲、许翰英更是青岛人。

风雨见证“血肉相连”。

青岛兼具海派文化的精致、务实以及齐鲁文化的真诚、质朴,与京剧的气质高度契合,让这座城市与京剧名角们的故事,多了几分命中注定的深情。

“梅派”花旦王馨仪演唱《贵妃醉酒》

抗战前夕,“裘派”花脸创始人裘盛戎被困青岛,票友于振之主动伸出援手,为其提供食宿,二人亦师亦友,成为梨园佳话;上世纪40年代,日伪横行,京剧名伶吴素秋隐居金口一路,拒绝上台演戏,直至青岛解放,才重返戏台;尚小云之子尚长荣,早年也是在青岛老字号馅饼粥拜师学艺……

“戏码头”何以好戏连台?

百年光阴流转,但京剧与这座城市、与这方百姓的联结从未褪色。

“海纳百川”,自带创新的DNA。

这座依海而生的商埠,天生带着开放包容的活力,京剧从扎根这片土地的第一天起,就少了墨守成规的束缚,多了敢拼敢试的闯劲。

“和声社”是全国知名的票友组织,社员不光看戏、懂戏,还研究戏,敢于跳出传统框架琢磨新路子,为推动京剧创新作出了贡献。

年轻人在京剧行头前“打卡”

洪深、老舍等在青文化名人,他们既是票友,又是革新者,让青岛京剧从一开始就站得高、看得远,始终与新文化思潮同频共振。

“言归正传”,传承创新的IP。

正是这份在传承中创新的坚守,一步步铸就了青岛京剧的高光时刻。青岛市京剧院发端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国营院团之一。

当时,面对京剧“言派”失传危机,言少朋(言菊朋之子、马连良弟子)、张少楼(言菊朋弟子)夫妇扎根青岛,一边潜心钻研“腔儿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的演唱精髓,一边顺应时代审美,复排名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带着《卧龙吊孝》《让徐州》等“言派”名剧进京演出,并赴全国巡演,名声大噪,不仅拯救了这一重要流派,更让青岛京剧在全国打响品牌。时至今日,言派戏仍是青岛京剧的闪亮IP。

改编自作家刘知侠同名小说的现代京剧《红嫂》,红遍大江南北。其中出演女主角的张春秋,就来自青岛市京剧院。随后,“红嫂”的故事又登上大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梨园艺术季暨戏迷节开幕现场 王雷 摄

“从活到火”,开拓创新的STYLE。

进入新世纪,青岛京剧将“求新求变”的理念渗透到创作、演出、传承的每一个细节里。

请来名角。青岛市京剧院每月都会邀请一位名家来青表演,既让戏迷常年能欣赏到高水准演出,也为本土青年演员提供了“与大师同台”的成长机会。

讲好故事。创作上“双轨并行”,既复排《宝莲灯》等传统老戏,又创排现代工业题材《弄潮》等新作,让京剧扎根本土文化、讲好当代故事。

“戏码头”如何圈粉年轻客?

人们常说:“京剧的未来在年轻人。”可现实是,不少年轻人对这门国粹,心存敬畏,感觉疏离,直言“看不懂”“太严肃”。

如何打破这份隔阂,让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出戏、品一段韵,也成了青岛这座百年“戏码头”在创新路上,必须破解的课题。

小花旦来到了青岛国际啤酒节现场 本文图片均由青岛市京剧院提供(除署名外)

从京戏到京歌,给经典穿上流行外衣。

“听不懂京剧?先听京歌呗!”这是很多戏迷给出的“入门指南”。其背后,藏着传统与流行的温柔对话——京歌如同京剧与流行音乐的联姻,既有醇厚韵味,又有轻盈外壳。

比如,《说唱脸谱》中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青岛的中小学生几乎人人都会唱;《赤伶》《新贵妃醉酒》等作品走红全网……其中暗藏的京剧元素,如一道道灵动的文化密码,引导人们一步步走进这门国粹的深层世界。

从台上到身边,将场景融入生活肌理。

传统京剧的舞台,总带着“一方戏台、四方观众”的仪式感,虽显庄重,却也在无形中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

正如京剧演员王珮瑜所言,若始终守着专属剧场的方寸天地,不主动走向大众,观众群体只会越来越小。

如今在青岛,演员走下戏台、走出戏院,让演出融入城市烟火气。最近,青岛美术馆庭院的亭台变舞台,“程派”青衣马凤凤的精彩演出令人倾倒,观众在园林雅致的景致里与传统戏韵撞个满怀。青岛国际啤酒节上,醇厚戏韵遇上麦芽香气,传统与狂欢的奇妙碰撞,令观众大呼过瘾。

从名角到网红,让偶像接上人间烟火。

“看戏看角”是传统,但过去名角似乎总带着几分“高冷”的距离感。而如今,不少京剧演员主动卸下“光环”,走近大众。

苏旭在直播间玩转“唱聊京剧”,与网友实时互动;包大鹏在线拆解名段,逐句教网友唱;牟晓飞在网上展示健身、踢球等,满屏青春气息。

这三位青岛市京剧院的老生演员,凭着这份“接地气”的表达,让网友切实感受到“老生不老”,纷纷“路转粉”。

海风传韵,好戏正酣。我们相信,只要不丢传统之“根”,持续激活当代之“魂”,百年“戏码头”就会好戏不断。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学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