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空气质量标准设定不够科学、公众对空气污染健康危害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是我国排名第四的居民死亡危险因素。然而,我国尚缺乏系统性的大气颗粒物与健康的研究,对其健康危害、致病机制和健康防护手段尚未完全明确。
为了深入认识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阚海东教授带领团队,聚焦“危害-机制-防护”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十余年的系统研究,探索了大气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潜在致病机制和个体干预措施的效果。项目成果《大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致病机制和个体干预》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大气颗粒物污染增加居民死亡风险
为了系统评估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全球健康风险,阚海东教授积极与世界各国的顶尖空气污染研究专家联系合作,组织了多国多城市研究平台,历经多年攻关,完成了覆盖全球6大洲、24个国家或地区、652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死亡研究。
此前大气颗粒物的流行病学研究范围较小,多集中于单个城市、国家或地区,难以获得全球大气颗粒物对居民健康影响的整体性认识,从而给全球空气质量基准值的制订和全球协同一致抗击空气污染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该研究首次在全球尺度系统评估了颗粒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发现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短期暴露可显著增加居民死亡风险;首次拟合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颗粒物与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证实了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不存在明显阈值。此外,研究还发现污染物单位浓度变化导致的健康影响在高污染水平时具有减弱趋势。
该项研究成果提示即使是在PM2.5污染浓度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基准值的情况下,仍可产生较大的健康危害;并且,在低污染水平时采取措施降低颗粒物浓度将会带来较大的健康效益。该研究为全球及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入选“2019中国医学重大进展”。
长期以来,由于本土研究缺乏,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大气颗粒物防治政策和健康风险评估主要依赖欧美国家的研究,因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阚海东教授团队致力于探索我国空气污染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联,在我国272个主要城市,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日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研究发现PM2.5能显著增加居民日死亡率,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近似线性关系且无阈值;在低于当前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时,仍然有显著的死亡风险,表明我国未来应继续收紧标准限值。此外,研究结果显示低浓度段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斜率大于高浓度段,说明尽管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水平已有了显著改善,但未来继续加大力度治理颗粒物污染的健康收益将会更大。
阚海东教授团队阐明了大气颗粒物粒径谱、化学组分与居民健康危害的关系,他们发现粒径小于0.50 µm范围内的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表明未来应该重点关注更小粒径的颗粒物,而不仅仅是PM2.5。该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报》作为重要进展头版报道,为优化颗粒物防治政策提供了基于人群健康的科学依据。
个体干预手段有效抵御空气污染危害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健康风险。由于空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寻找有效的个体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空气污染个体干预手段仅在低污染水平的发达国家有零星报道,且结果不尽一致,对我国推广这些个体防护技术构成了困难。
阚海东教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的干预研究,发现使空气净化器、佩戴口罩、膳食补充鱼油,可降低PM2.5暴露对心肺系统的不良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业界专家述评高度认可。马里兰大学Sanjay Rajagopalan教授评论指出,阚海东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次证实了在污染严重地区通过小规模的空气质量干预可以降低空气污染暴露,为保障空气污染严重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卫生和临床干预手段。该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居民如何在高污染背景下选择简易可行的个体化防护措施、有效保护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成果促进环境健康政策完善
阚海东教授团队有关大气颗粒物与死亡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卫生组织修订《全球空气质量基准值》、我国生态环境部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国疾控中心修订《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阚海东教授也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了《全球空气质量基准值》的修订工作。该团队关于个体干预手段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卫健委制订《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为我国这样的高污染发展中国家保护易感个体、减轻疾病负担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在促进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阚海东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支撑我国乃至全球的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多次致谢表示该团队的科研工作为推进大气攻关工作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阚海东教授将继续带领其团队,致力于探索颗粒物污染与更多尚未发现的健康结局的潜在关联和机制,并寻找更多切实有效的个体干预保护手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攻坚力量。
本文获得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3DZ2305100)的支持。
原标题:《潜心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 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栏目编辑:马丹 题图来源:上海市科委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
相关文章
中国健康产业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到增速大幅放缓的转变,行业增长面临新的挑战。值此产业转型关键期,8月16-21日, 2025年西普会(全称健康产业生态大会)在海南博鳌盛大召开。作为中国健康产业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前瞻性产业盛会,2025年西普会以“快蜕变,穿越新周期——增长元动力重构与产业生态进化
2025-08-20 16:26:00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之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出致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慰问信,向奋战在全省卫生健康战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以下为原文——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值此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局、广
2025-08-19 10:25:00来源:市场资讯(来源:电力国际汇epintl)韶光流转,天地同新。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能源发展的绿色脉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是能源低碳转型的基因。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已转化为推动能源发
2025-08-18 14:01:00为倡导文明养犬新风尚,共建和谐社区环境,8月8日,济宁市任城区安居街道靳庄社区开展文明养犬宣传活动。活动中社区网格员向辖区居民和养犬者发放《文明养犬从我做起》宣传资料,现场宣传和讲解文明养犬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告知居民出门遛狗时要拴绳,主动避让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及时清理狗粪便。定期为爱犬
2025-08-12 17:06:00中新网北京7月25日电 题:精神薪火相传 十年益心同行——记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成立10周年记者 张素“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2025-07-25 18:16:00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