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用中医给宠物看病?为了这件事,她读到了博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9:05:00    

编者按:

他们是走在时代风口的产品经理,是传播科学理念的科普剧演员,更是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奋斗者与拼搏者。不凡始于平凡,追光终将会发光。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一线职观”系列报道,讲述普通人爱岗敬业、努力拼搏的鲜活故事。敬请垂注。

宁静的午后,广州愈见中西医动物医院针灸室内,猫咪“奥利奥”趴在垫子上,背脊插着细如发丝的毫针。猫瘟引发的神经损伤让它失去行动能力,辗转多家医院无果,直到尝试针灸,才逐渐恢复舔腿的能力。

“奥利奥”正在接受针灸治疗。

为它治疗的是陈家燕,一名正在攻读针灸推拿博士的中兽医师。从中医学本科跨考中兽医学硕士,再一路读到博士,她的每一步都跳脱常规:为何不走传统中医学之路,转而为猫狗把脉?

因动物无法言语、诊断依赖观察,宠物医疗被称为“哑科”。近些年,西医治疗宠物慢性病和老龄病渐露短板,以针灸、中药为代表的中兽医学走进宠物主人的视野。这门曾用于治疗牛和马等大型动物的传统医学,能否在“哑科”里走出新路?

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兽医。”陈家燕笑着说。

在许多人眼中,兽医是个“临时工”式的职业,而“中医看宠物”则听起来有些玄乎。

更何况,陈家燕还读到了博士,学的是针灸推拿专业。亲友劝她:“中医本就难学,何必还要学着给动物看病?”

但对陈家燕来说,这条看似冷门的路,却是她内心最契合的选择。

做中医治疗的小狗。

原本,她计划从暨南大学中医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未来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工作。直到大四那年,查阅资料时,她偶然看到了“中兽医学”专业。

正在做针灸的猫咪。

这让从小就爱动物的她开始认真思考:能否将中医所学,用在这些不会说话的小动物身上?

最终,她决定跨专业报考华南农业大学,攻读中兽医学硕士。从传统中医学转向中兽医学,她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中兽医学与人类中医一脉相承,遵循“阴阳五行”理论,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以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正在做针灸的小狗。

但由于动物不会表达,诊断更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和主人的描述。不同物种间的饮食习惯、情绪反应和疾病表现都各不相同。因此,医生得先熟悉动物习性,再用中医理论去分析症状。

“我们常说这是‘哑科’,要想准确问诊,还得精通动物行为学,要学的内容比中医学多很多。”陈家燕坦言,尽管一路艰难,但她并未后悔。

医生为猫咪把脉。

“我一直觉得,医学是服务于所有生命的。”这份信念,成为她坚持走下去的重要理由。

中兽医强调调理体质

在医院,陈家燕最常接诊的,是那些“转场”而来的宠物——在西医治疗无果后,主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尝试中医。

“我来接孩子出院啦!”怡静快步走进医院,笑着朝护士招手。

医生刚抱着矮脚银渐层“冬瓜”走出病房,她赶忙迎上去。冬瓜轻轻蜷缩在她怀里,眯着眼,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没人看得出,它几天前还因严重口炎,滴水未进,体温飙升至40.5摄氏度,整整瘦了一圈。

冬瓜被确诊为杯状病毒引发的严重口腔溃烂,是小动物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时可能因拒食而饿死。此前,它在深圳接受了一周的西医治疗,始终不见好转。医生建议拔牙缓解疼痛,费用高达数万元,但疗效无法保证。

“我们已经没招了。”一次偶然,怡静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中医治疗宠物的视频,才抱着一线希望赶来广州。

医院中药标本墙。

陈家燕为冬瓜制定了以中药胶囊为主的治疗方案,不再频繁喂药,也无需持续挂水。第二天,冬瓜便主动舔食罐头,一周后顺利出院。

更让陈家燕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因肺部塌陷几乎无药可治的橘猫。它咳嗽、气喘严重,拍片显示肺部明显塌陷,西医已无对策。陈家燕尝试纯中药调理,一个月后肺部逐渐复张,呼吸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这例几乎无望的逆转,让她和团队都备受鼓舞。

“中医治疗温和、干预少,能有效减少动物的应激反应。”陈家燕解释,不少动物因反复输液、喂药产生恐惧,而中药胶囊或针灸治疗方式更容易被其接受。

医生拍带着中药香囊的猫咪。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石达友表示,中兽医在慢性咳喘、肠胃功能紊乱、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有独特优势。“相比直接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中医更强调调理体质、恢复功能,副作用较小,适合长期治疗。”

陈家燕给小狗做激光治疗。

对很多宠物主人来说,中医是“最后的尝试”,但往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不是“神医”,更非“备胎”

尽管疗效逐渐被认可,中兽医学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的障碍,还是公众的认知偏差。

“很多人对中医的理解还停留在‘要么奇效,要么无效’的两极状态。”陈家燕接诊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西医治疗无效,主人才转向中医,却希望“一针见效”;也有人刷到针灸治瘫痪的视频,便希望自家宠物的慢性病也能立刻治好。

“中医不是灵丹妙药,尤其治疗慢性病,不能一蹴而就。”她常常需要耐心解释治疗逻辑,打破误解,并帮助主人调适期待。

正在做针灸的小狗。

陈家燕曾接诊一只患慢性肾病的高龄猫,因长期拒食,体重骤降,精神也日渐萎靡。经过两个月中医调理,它恢复了进食,能缓慢活动,还时常躺在阳光下晒太阳。最终,它仍因年老离世。主人却坦然地说:“看着它走之前还能吃能睡,我已经很满足了,心也安了。”

让陈家燕印象更深刻的是,另一只患脑瘤的老龄犬。在病情恶化后,主人选择为它实施安乐死。临终前,陈家燕与主人一起送它走完最后一程。那位主人留下的一句话,让她至今难忘:“感谢你们陪我努力过。”

“在我们面前,不仅是动物在承受,还有主人在挣扎。”在陈家燕看来,中兽医师的角色远不止开方、落针或调理脏腑,还在努力守住一份关系。宠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的情绪、挣扎与依赖,常常成为主人情感的寄托。

“缓解动物的不适,也是在安抚主人的焦虑与不舍。”她说。

相比对疗效的想象,行业发展的瓶颈也更为现实。

目前,全国仅有6所高校开设中兽医学本科专业,中兽医硕士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

多数宠物医院的中医从业者依靠短期培训或自学入行,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加之缺乏系统病例库,很多中医治疗方案只能“边看边调”,高度依赖医生经验。

医院摆放着兽医针灸书籍。

陈家燕最大的期待,是未来有更多高校加入中兽医学专业的建设,推动行业建立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技术标准。“这个职业很冷门,但值得被认真对待。只要还有生命值得守护,我们就不会放弃。”

南方+记者 厉思璇

【作者】 厉思璇

广东健康头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