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9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李秀瑜)记者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获悉,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项目宿舍楼主体结构封顶,已展开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工程。
南科大医学院计划2026年竣工,规划在校生2000人,将打造“新医科”教育高地,培养医学专业人才,支撑深圳医疗高水平发展,为市民提供国际化高端医疗服务。
南科大医学院项目位于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南方科技大学校内东侧,用地面积约6.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新建教学区组团包括行政楼、PI实验楼、动物实验楼、教学实验楼,宿舍区组团包括2栋本科生宿舍、1栋硕士生宿舍、1栋博士生宿舍及配套食堂,规划在校生2000人。
记者了解到,医学院的建筑设计以校园周边山水为灵感,结合南方科技大学的校徽“火炬之光”,呼应“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打通校园动脉,利用景观轴线将教学、科研、宿舍及大沙河南岸的附属医院等功能体块串联起来,使其犹如动脉结构一样自北向南有机连续,形成开放共享又自由的空间形态关系。
市建筑工务署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设计以谷中磐石为理念,建筑基地被山水环绕,与校园建筑群之间形成绿色缓冲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和自成一体的场地风貌。建筑立面以水平向为主,横向线条保证全景观视野,降低建筑视觉高度,让室内空间使用划分更灵活。结合地势与景观条件,打造多层次立体共享空间,促进师生交流,利用简洁现代的立面设计手法和体系,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采光与视线需求,以磐石层层叠叠,寓意厚积薄发的科研精神。
外立面颜色整体以白色及橙色为主,白色符合医学院纯净静谧的学术氛围,而橙色来自于南科大校徽,结合立面纹理和光影,对饱和度以及色相进行调整。教学区结合建筑形体上有凸凹变化的公共区域进行色彩变化,而在宿舍区以双层为基本单位,形成跳动的感觉,同时也为不同楼栋增加一些可识别性。
该项目是深圳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运用智能建造平台进行施工全过程管理。在智能建造平台中设置项目宿舍组团构件库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预制外墙、楼板等构件工厂生产的数字化管理,生产计划、过程、产品质量、车间库存、运输等也纳入全链条管理,实现快速建造体系工厂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精细化管理,提高了项目建设期间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数字工地中心将智慧工地、无人机、智慧工厂、智能安全帽、光储直柔等各类智能硬件设备进行数据集成、数据监测和报警提醒,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在精准度和可靠性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计划2026年建成。作为理、工、医相互交叉融合,具备“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院校,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建成后,将有利于促进深圳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南方科技大学现有学科优势,打造新医科为特色的医学教育。
相关文章
文|融中财经港交所又来了个超级“消费股”。9月9日,来自深圳的“全球折叠自行车龙头品牌”大行科工(02543.HK) 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较发售价49.5港元高开36.36%报67.5港元/股,总市值约21亿港元。单从体量看,大行科工不算“大股”,但从市场表现来看却不容小觑。在此前打新环节
2025-09-09 17:27:00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其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颠覆性技术,正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工智能+”行动迎来重要进展。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2025-09-06 12:23:00青羚网讯(记者 芈峤 通讯员 郭安晶) 9月1日,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拉西瓦发电分公司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项目正式投运。该项目将大幅提升电站的巡检效率与质量,降低人工巡检作业风险,为电站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技术保障,更为青海电站数字化发展提供支撑。此项无人机巡检项目主要针对电
2025-09-05 08:44:00红星新闻网8月31日讯8月30日,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入学仪式在棠湖中学怡心实验学校(简称“怡心实验学校”)开启。此次活动以“智启未来·‘芯’动怡心”为主题,旨在通过多维度科技体验,引领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开启新学期科技启蒙之旅。活动现场设置了“智享·食光”“智尚·衣橱”“智居·家
2025-08-31 14:33:008月26日,“人工智能+”行动迎来重要进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外发布,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者在中国南方电网展区拍摄“悟空”带电作业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人工智能作为引
2025-08-30 10:15:00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