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让一座城爱上阅读丨范圣卿:为重庆写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6:36:00    

为重庆写书

文/范圣卿

前几日,弟弟从老家四川邻水出发,带着两岁半的侄儿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看病。侄儿一直咳嗽,在当地医院治疗了快两个月也没好彻底,他心急如焚。医生为孩子做完检查后淡定从容地开了一周的药,弟弟不解中带着忧心,这么点儿药够吃够治好吗?医生信心满满,让他放心。

回去后,弟弟乖乖按照医嘱执行,两天后,侄儿的咳嗽就有了明显好转,他惊喜地赞叹道:“重庆的医生确实有点东西!”

我忽然还有点自豪了,回道:“开玩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整个西部地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去年我们单位编撰了一本写重庆的书,里面有篇文章专门写了这个医院!”

电话另一头的爸爸也来凑热闹,说重庆不愧是一座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更自豪了,继续向他们介绍:“那是当然!当年,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中央大学于1937年西迁至沙坪坝,随之而来的,还有各行各业的顶尖机构和科研人才。抗战结束后,不少人才留在了重庆,把重庆当成第二故乡,为重庆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爸爸听得出神,我也有些恍然。一名医生的专业和自信,和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芸芸众生,沧海一粟,虽然渺小,但个体的生命和经历不断汇聚,就会变成一座城市的底蕴,而城市的精气神又会像弹簧的反作用力一样,显露在这座城市的人身上。

至此,我忽然明白,去年机缘巧合、稀里糊涂参与编写的一本书,实则意义重大。

这本书名为《那年·那事·那人:重庆1949-2024》,是由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编撰、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作为一本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重庆解放75周年的献礼图书,这本书采取每年选取一件事,以事找人、以人说事,通过一个个故事,反映重庆沧海巨变、展现重庆人文精神。

编撰这本书的那个仲夏,杂志社窗外的天空,几乎每天都骄阳似火。对于刚刚变动了工作单位的我来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陌生的同事,全新的工作模式,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小小的一方办公室里,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正当我想问问他们在忙什么,有没有什么工作需要分担时,我的任务安排很快就来了。

单位的负责人说,今年,杂志社要编写一本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一线采编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加紧写书。但这本书又很特别,不能天马行空地写,也不能靠想象随意地写,而是要完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因此,翻阅大量资料和实地采访,成了每个作者在那个盛夏的必修课。

1963年,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旧址上建成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前身);1991年,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10个单位“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江津是全国第一个“双拥模范县”;2005年,时年48岁的黄永明,冒死从山洪的激流中救出邻家的4个孩子,自己的女儿和孙女却被洪水无情吞噬;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重庆列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这四个选题,是我接到的任务,想要了解当年的历史和故事的来龙去脉,我找到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协同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王晓园,原四川省江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忠德,忠县善广乡雨台村原村民黄永明,和原重庆市规划局副局长邱建林进行详细采访。

当漫长的光阴稀释了历史的洪流,当故事成为薄如迷雾的尘埃,当锁上的记忆之门缓缓打开,当过往的悲壮和叱咤风云被重新提及,这座城市的血脉仿佛再次开始狂热的沸腾,而我也为之振奋,恨不得站起身为他们大声鼓掌。

于是,为重庆写书,不再是机械又无趣的工作任务,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为了这本书能顺利、按时出版,那段时间,加班、熬夜成了大家的常态。杂志社从上至下,上下齐心,势必要啃下这块注定会有回甜的“硬骨头”。果然,当一个个故事被印在书页上,当文字像音符般串联起重庆的历史,当印刷成册的样书送到每个作者的手上时,我们都忍不住翻阅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我们亲手写下的历史,某一天,某个人,会捧着这本书,一边看一边骄傲地说:“看,这就是我们重庆人的精气神!”

怀着这样的憧憬,我有幸参加了《那年·那事·那人:重庆1949-2024》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马然希的讲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说:“对于不了解重庆的人,这本书可以为他们开一扇窗,对于了解重庆的人,这本书能为他们牵出记忆的线索。”

不仅如此,马然希还回忆起了自己当年去山洪暴发的地方,采访黄永明的故事。

“黄永明告诉我,在危急时刻,他考虑得很简单,只是觉得邻居家的四个孩子离岸边较远,更危险,因此就先救了他们。一个不想当英雄的人,却是真英雄,在危急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听到这里,我感慨万千。岁月悠悠,时隔19年,因为写这本书,我也有幸采访了黄永明。这的确是一条线,一条连接过去和现在,连接一代代重庆人的线。我们前仆后继,用手中的笔书写历史。

黄永明爬满皱纹的脸和浑浊的眼睛,在我心中成了历史的具象化。英雄老了,但他现在过得还算幸福,虽已经离开家乡,但村子里的人依旧在传颂他的故事。英雄不应该被遗忘,而我的文字再次将他的故事定格。

从过去写到现在,带着现在走向未来,喝过长江水和嘉陵江水的重庆人,会记得那年那事那人。当高大的黄葛树探过城墙,当车水马龙的街道亮起霓虹灯,当跨越江水的大桥迎来白色的晨雾,当书页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展开,人们也许会从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的来时路,看到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千丝万缕又斩不断的联系。

时隔一年,一位医生自信的笑容,再度唤醒了我对这座城市来龙去脉的兴趣和热爱。今年,杂志社又在编撰一本写重庆的书,而我将继续怀着热忱和期待,为重庆写书!

(作者为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编辑,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