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亚洲货币集体大涨 全球资金急寻“避风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1:03:00    

5月初,亚洲货币罕见迎来集体大涨。

从市场表现来看,包括人民币、港元、日元、新加坡元等在内的亚太区货币兑美元均录得涨幅。其中,新兴市场货币表现更为亮眼,从5月1日至7日,MSCI新兴市场货币指数已经上涨了1.5%。

就在亚洲货币集体上涨的同时,美元指数则跌跌不休。5月7日,美元指数为99.5,虽然较此前最低触及97.91有所回升,但目前仍处于低位,较今年年初的110上方区间跌去9.4%。

据新华社《环球》杂志消息,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2024年11月发表了题为《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的研究报告,提出通过大幅提高关税迫使全球汇率格局作出调整,进而实现美元贬值并创造条件启动美债重组,最终实现美国制造业重振。其内容使其获得“广场协议2.0”的称号,并被市场冠名“海湖庄园协议”。

虽然目前美元走低的局面,与“海湖庄园协议”有一定的吻合,但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个构想不可实现。摩根大通分析称,美元的疲软并非源自某种协调性协议,而是由基本面等诸多变化推动的,比如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贸易战导致滞胀的担忧加剧;美联储独立性惹争议;美债期限溢价上升与美联储终端利率下降同时出现等。

由于担心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全球资金开始涌向亚洲债券。数据显示,3月亚洲债券吸引了七个月来最大规模的外国月度资金流入。

新兴市场货币飙涨、资产受外资青睐,原因何在?接下来,国际金融市场抛售美元美债的压力是否还会持续?

国际资本寻找美元外避险标的

随着亚洲货币集体上涨,一场“货币风暴”或许正在形成。

从5月1日至6日,亚洲货币兑美元都录得不同程度的涨幅。新加坡元兑美元涨1.41%,泰铢兑美元涨2.5%,林吉特兑美元涨1.4%,日元兑美元涨1.5%,韩元兑美元涨3.8%。

另外,人民币和港元也展现出强势的一面。7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早盘继续走强,升破7.19关口,延续上一周涨势;而港元升至7.75,触及强方兑换保证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货币集体升值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是美元指数持续走低,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元指数已下跌接近10%;其次,亚太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贸易政策与美国相左或分化,而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会推升美国通胀,再加之美国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特朗普交易’转向‘特朗普衰退’的倾向将冲击美元;第三,长短期美债收益率倒挂,说明美国经济有衰退或增长下行的风险。”

在美国不确定的贸易政策下,全球市场陷入混乱,而美国经济前景也趋于黯淡。随着投资者从美国资产中撤离,美元随之走弱。还有分析认为,亚洲货币走高还有一个推手,是多年贸易顺差积累的巨额美元资产开始回流,构成了强大的外汇对冲压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亚洲出口国基于出口比较优势对欧美发达经济体长期有贸易顺差,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资产,过去主要投资于欧美金融市场,而在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推出后,随着美国金融市场“例外论”褪色,亚洲新兴经济体逐渐减持之前持有的美元资产,并在亚太各国金融市场触底背景下逐渐增配本区域和本国金融资产,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了美元的抛压,另一方面也对本币形成支撑,体现了国际储备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对国际外汇市场的动态影响。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美元虹吸效应的减弱,海外投资人掌握的大量美元资产开始回流到本土,使本土货币升值。

从美元和亚洲货币分化的走势,足以看出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其经济的反噬。当前美国社会仍在承受通胀之苦,叠加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影响,刘英对美国二季度经济表现较为悲观,预计可能会继续出现负增长,“若如此,美国将出现经济技术性衰退,在某种程度上这将促使亚洲国家货币保持强势。”

高盛指出,各国央行正加速“去美元化”,转向其他储备货币配置。韩元、新加坡元和人民币分别因债市开放、信用评级高、贸易量大,被视为亚洲最有潜力的替代选择。对此,王昕杰表示,这三种货币对应的国家外汇储备居全球前十,可以保证金融和贸易稳定;新加坡元和人民币所在国家凭借政策稳定,吸引了很多美元资产,而且新加坡受到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相较其他东南亚国家小;投资者对海外人民币的需求也在增加,主要是为了参与到中国的资本市场。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也持相近的观点。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央行表明了宽松货币政策的立场,后续降准降息预期较高,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更强。

新兴市场资产受追捧

近期,亚洲债券迎来外资流入显著增长并创下近半年的新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3月亚洲债券吸引了7个月来最大规模的外国月度资金流入,根据韩国、印度、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监管机构及债券市场协会的数据,当月外国投资者净买入了价值71.6亿美元的该地区债券,这是自2024年8月以来最大的月度净买入额。

其中,韩国债券连续第二个月吸引了强劲的资金流入,达到39.9亿美元,这是自2024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印度债券的净流入额为11.1亿美元,创下7个月来单月最大涨幅;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债券市场的跨境资金流入分别为9亿美元、7.32亿美元和4.2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施加所谓的“对等关税”后,印度、菲律宾和泰国都在4月下调了利率。

汪毅表示,一方面,特朗普的激进关税政策、施压美联储等导致美元的储备货币及避险资产地位受到削弱,市场转向亚洲货币等更优质的避险资产;另一方面,全球央行进入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期,美联储受制于关税、通胀等因素,没有实质降息动作;而中国央行表明“适度宽松”立场,韩国等央行也坚持货币宽松政策。在降息预期和避险需求下,亚洲债券迎来配置机会,这进一步削弱了当下美元和美债的避险地位。

除了与美国在货币政策上“分道扬镳”,亚洲经济体的汇率走强也是促使资本流入的因素之一。

“亚洲经济体汇率走强与吸引外资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安邦智库研究员彭茂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当投资机构预期本币升值,它们会将外币兑换为本币,进而寻找本币的相关资产进行保值增值。无论是低风险的国债或银行存款,还是高风险的股票,都会因此而受益。另一方面,外资流入会推升本币升值,比如近期的港元,“五一”假期港元兑美元汇率持续走强,据悉这是香港金管局自2020年以来首次启动入市干预机制。对此,香港金管局发言人指出,港元汇率偏强主要反映与股票投资相关的港元需求有所增加。

在全球资产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亚洲债券拥有怎样的优势?王昕杰表示,一是亚洲债券具有信贷质量较高的特点,资产有更高的安全性;二是从回报或风险的角度看,亚洲债券也具备性价比。

在刘英看来,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促使外国资本流向这个区域。她向记者分析称,目前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自贸协定除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还有正在升级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中日韩自贸协定也在加快谈判。随着亚太区国家经济保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其背后的资产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

由于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渐强、美元由强转弱,亚洲货币和亚洲债券逐渐被视作全球资金的“避风港”。但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接下来,亚洲货币和亚洲债券的走向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王有鑫表示,接下来亚洲货币的走势仍取决于美国贸易政策走向,以及各国与美国贸易谈判进展,如果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减弱,亚洲货币将受益于稳定的产业基础、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深化等利好因素,走势将逐渐企稳。

“亚洲货币当前处于超买状态,货币暴涨可能不会持续。”王昕杰表示,亚洲国家很难在货币大幅上涨的同时,来对冲出口的压力;其次,“去美元”化交易可能会有所校正,除非未来有进一步的风险事件发酵。

另外,在债券市场方面,东南亚国家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其债券市场也在美关税政策的动荡中面临风险。“下一阶段,若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东南亚债券可能会出现外资流出的情况。”彭茂晟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