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簪花仕女图》里的4位贵妇,其实都是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3:52:00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四月,一年中最美的月份,没有之一。

欧阳修说:“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四月里,这位北宋文坛领袖要做三件大事,一是簪花,一是饮酒,一是祈祷东风不要让美好的日子走得太快。

四月之所以美,原因之一是有花。花是美的,自然也是入画的,所以中国画有个分科,叫花卉。

自汉代以来,中国人就有簪花的习俗,至唐宋达到鼎盛。画史上描绘簪花的作品难以计数,最著名的只有一件,就是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同样没有之一。

名画历经曲折存诸多疑点

《簪花仕女图》长180厘米,纵46厘米,绢本,设色,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这幅画自带的“话题度”,在中国绘画史上,几乎可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相匹敌。

首先是它的经历。自诞生以后,在中晚唐、五代至北宋的300余年间,这幅画的递藏竟然一直是个空白。不仅画史中没有著录,画上没有题跋,连书画“达人”宋徽宗赵佶,也没在上面留下任何雪泥鸿爪。

在北宋官方编撰的记录徽宗朝内府藏画的《宣和画谱》中,周昉的作品入选达72幅之多,唯独没有这件《簪花仕女图》,可见此画没有进入过北宋宫廷。直到南宋,画中才出现两枚收藏印,一是宋高宗赵构内廷的“绍”“兴”连珠方印,一是权相贾似道的“悦生”印。元明两代,此画的流传又完全是个空白。至清代以后,则有了大收藏家梁清标的“蕉林”朱文方印以及安岐、清内府、东北博物馆(今辽博)的印玺。

从中可知,该画自安岐手中流入清廷。至清亡时,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到东北伪满洲国。1945年伪满洲国灭亡,溥仪携此宝贝出逃时,被苏联红军截获并转交东北民主联军,入藏东北博物馆(今辽博)。1972年该画重新装裱,工作人员才发现,它是由三块画面拼接而成的。

种种离奇的遭遇,也造成了《簪花仕女图》的作者和创作年代存在颇多争议。

收藏过此画的安岐认为,它是唐代仕女画家周昉的作品,清廷书画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和《石渠随笔》沿用这一观点。

辽博的杨仁恺、故宫的徐邦达先生认为,这是中唐到晚唐的作品。

谢稚柳先生认为它是五代南唐的作品,台湾艺术史家陈葆真亦持此观点。

沈从文先生认为这是宋代的作品……

参与这场学术争论的学者中,还有一位宁波人童书业先生。他认为,这是南宋宫廷画家对唐画的临摹作品。

宁波学者童书业独抒己见

童书业(1908-1968),字丕绳,号庸安,祖籍宁波鄞县(今海曙区鄞江镇建岙村),出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艺术史家,顾颉刚先生的高足兼助手、古史辩派代表人物。他是宁波月湖畔银台第主人童槐的后人,因童槐之子童华曾是光绪帝的老师,故银台第又有“帝师故居”之称。

童书业像

如今的宁波银台第官宅博物馆

童书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极其博闻强记。早年入读京华美校国画系,曾向胡佩衡、郑曼青等名家学画,后担任上海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光华大学、上海美专、山东大学教授,专攻先秦史,在中国绘画史、瓷器史领域卓有建树。有《春秋史》等史学力作及《唐宋绘画谈丛》《南画研究》《中国美术史札记》《谈艺随笔》等艺术史专著,200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童书业绘画史论集》。

童先生过世后,其女儿童教英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浙江大学知名艺术史教授。

中华书局版《童书业绘画史论集》

对于《簪花仕女图》的创作年代,众多学者各执己见,虽然童先生属于“少数派”,但其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是,足以载入史册的这么一幅名画,直到300年后的南宋才出现收藏印,而在此之前众多热衷书画的帝王贵胄、收藏大家不但均未提及,也无题跋和盖章,史籍上也无著录,于理不合。

其次,包括沈从文等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女性施浓晕蛾眉加步摇钗在唐代确实流行,但头上插真花是宋代才普及的。不过这种观点,被后来的一些出土文物以实证打破,唐代很多诗文中也有关于头上插真花的记述。

那么这幅画是不是唐代的?

辽博的杨仁恺先生是此画过眼最多的鉴定大家,但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主编的《中国书画》一书中,谨慎地留了余地,表示“亦有专家据仕女装束打扮判断为犹存唐风的五代作品”,但总体上仍倾向“它是唐代贞元年间作品”“出自周昉之手”。

201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先秦汉唐画全集》中,明确将《簪花仕女图》归于唐代周昉名下。

2023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举行,该画的说明牌上,也将其断为唐代周昉作品。

仕女所簪之花各有寓意

《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六位仕女(五个贵妇和一个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场景。全图大体可分为三段,每段两人:卷首一人执拂尘引猧子(哈巴狗),一人观望;中间一人拈花调鹤,一人(侍女)持团扇;卷末一人站立稍远,一人捉蝶,假山旁有数枝玉兰(辛夷)盛开。

根据画名,头上“簪花”无疑是这些仕女最重要的标签。那么她们簪的是什么花?学者研究认为,从右到左,五位贵妇依次簪的是牡丹花、海棠花、荷花、荼蘼花、芍药花。此外,图中尚有拂尘、猧子(哈巴狗)、仙鹤、蝴蝶、石榴花和玉兰花。

无论古今,每一种花都有花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们还是某种审美意象的代指。此画中花和拂尘、猧子、仙鹤的出现,乃是为了暗示人物身份。

去年10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导陈谷香在宁波天一阁做了一堂“《簪花仕女图》之主题与隐喻研究”的讲座。她认为,画中右一、右二、右四、右六均为同一人,即杨贵妃(名玉环、道号太真);右五则是在杨玉环入宫前唐玄宗宠爱的梅妃。

首先,拂尘、猧子、仙鹤三者,拂尘、仙鹤为道家象征,杨玉环原为寿王妃,是唐玄宗的儿媳,被玄宗看上后,“曲线”出家做了道姑才进了玄宗后宫,此二者暗指杨玉环的道姑身份;至于猧子,《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有杨玉环见唐玄宗下棋将输,遂故意放出猧子扰乱棋局使输赢不可辨,令玄宗龙颜大悦的故事,此处亦指代杨玉环。

诸花之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独占人间第一香”,指向杨贵妃并无异议。“海棠春睡”的典故,说的还是杨贵妃。荷花有别名“玉环”,指的自然也是杨贵妃。

说到石榴,唐玄宗曾下令群臣见杨贵妃须行跪拜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即源于此。

芍药自古就是爱情之花,“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象征着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

荼蘼花则有完结之意,象征着末路之美,代表着梅妃的凄惨命运。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落逃没带上阳宫中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某种意义上说,女人等同于花。女人和花,是摇曳在红尘中最美的风景。

周昉《纨扇仕女图》

宋 佚名《仿周昉宫伎图》

作者简介

楼世宇,毕业于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爱好文史和艺术,现为《宁波晚报》编辑。

#宁波头条##宁波#

编辑 傅婷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