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解码大国重器中的人文精神,湖南科技大学举办《“海牛”号》文学讲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2:17:00    

来源:【新湖南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7日讯(通讯员 黄华 阳宇杰 赵靓朵 李雅宣)4月23日下午,湖南科技大学黎锦晖音乐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讲座——“大国重器与人文精神”。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纪红建,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海牛”号》作者张雪云,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化纪实读物工作室首席编辑、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周熠等三位嘉宾,与近千名文学爱好者与科技迷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大国重器背后的人文精神世界。

《“海牛”号》文学讲座现场。

纪红建以“报告文学是时代晴雨表”为切入点,回顾中国工业题材创作脉络,指出《“海牛”号》以女性视角突破科技题材的“冰冷感”,通过夹叙夹议的笔法延展海洋文化与科研背景,既展现“231米中国深度”的技术突破,更提炼出“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创作没有捷径,生活是最好的土壤。特别是报告文学,更需要不断地深入现场,走访、体验、感受、融入、思考。”纪红建强调,“报告文学需与制造强国同频共振,用文字记录中国力量的骨架。”

纪红建与大学生分享交流。

《“海牛”号》作者张雪云分享创作初心:为写好这部作品,多次深入“海牛”号的研发现场,长时间待在车间与实验楼,与“海牛”号首席科学家万步炎及其团队成员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人生故事与科研中的酸甜苦辣。面对海洋强国、深海装备等一系列涉及大量专业知识的庞大课题,她没有退缩,而是像“海牛”号钻研海底一样,深入钻研相关知识,克服了写作过程中的巨大困难与挑战。

张雪云表示,书中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互助,如海上惊魂48小时中,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搭建临时排缆系统拯救“海牛Ⅱ号”,充分展现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团队精神。

《“海牛”号》作者张雪云分享创作初心。

周熠作为责任编辑,讲述了“钻机减重海试”的幕后故事。她表示,书中“钻机减重2吨海试”的波折情节,折射出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关精神。该书不仅是“科技强国的注脚”,更以“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主旨,传递爱国精神与创新魄力,被中国作协评价为“充满时代温度的正能量之作”。

周熠讲述“钻机减重海试”的幕后故事。

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热烈。有同学提问,“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快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平衡科技知识的科普与文学性的表达”“如何进行经典书目推荐”等写作上遇到的疑虑,纪红建、张雪云、周熠等老师都一一解答,建议大学生通过“将文学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多参与文学社团与线上交流”等形式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在专业课程压力下仍渴望提升文学素养的大学生指明了方向。

现场学生提问。

文学讲座当天恰逢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三位作家分别寄语科大学生,愿他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在书页间探索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

此次文学讲座,三位作家倾囊相授实用写作技巧,以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科研故事为引,激励学子树立勇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通过赏析《“海牛”号》原创作品,全方位提升学生对文学之美的感知,为校园注入浓厚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奋进氛围,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思考,助力校园形成学科交融、人文浸润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新湖南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