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宜都:350亩撂荒地的“粮”辰蜕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9:31:0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邹德平)近日,在宜都市国家柑橘公园北侧,周家河村大堰原种场片区里,大型拖拉机在田野间正来回穿梭。翻土、开沟、播种、覆土,一气呵成的机械化作业,伴着轰鸣的引擎声与清新的泥土芬芳,绘就出一幅蓬勃的春耕图景。

然而,这片生机盎然的“粮仓”,曾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它的蜕变,正是当地盘活土地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大堰原种场曾是宜都市农业农村局下属单位,早年由农场职工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随着宜都市国通公司收储土地,职工陆续退出耕作,这片沃土因缺乏系统管理逐渐荒芜。杂草疯长、土地闲置,不仅浪费资源,更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顽疾”。

为破解土地撂荒困局,宜都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探索,将原种场片区托管给红花套镇周家河村村委会。村委会迅速启动集约化整治:组织人力清除杂草、平整地块、修缮沟渠,对350亩土地进行系统复垦;同时统一规划种植高产玉米,通过“集中流转、连片开发”模式,将碎片化荒地整合为标准化农田。从机械化播种到科学化管护,全程高效运作,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如今,300亩玉米已完成规模化种植,预计年产量可达30万斤。这不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底气”,还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约20万元。周家河村党总支书记熊忠算了一笔“双收益账”:“玉米规模化种植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而收益也将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红花套镇人大主席郭先华表示,大堰原种场的成功复垦,为全镇土地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未来将推广“托管+农户参与”模式,鼓励村民参与田间管理,探索轮作、套种等多元种植方式,进一步释放土地潜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从闲置荒地到希望粮仓,周家河村以“托管+整治”唤醒沉睡资源,演绎了土地重生的精彩故事。这片孕育丰收的玉米田,见证着政府、乡村与土地的“携手耕耘”,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沃土生金”的鲜活样板。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