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魏亚慧 齐彦红 杨泽
在邢台市信都区的抗大陈列馆,收藏着一个看似普通的木箱。它里面盛放的不是衣物,也不是字画,而是我党抗日和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文件。这个文件箱用它斑驳的历史痕迹,见证了抗大师生艰苦奋斗、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
8月22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雄碑拥翠,展厅肃穆、凝重。展陈室的玻璃柜里,一个木质文件箱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到了那段抗大在敌后太行山的峥嵘岁月。
何长工同志使用过的木质文件箱。杨泽 摄
“这个文件箱长71cm,宽43.5cm,高32cm,整体重达25斤。它是由何长工之子何光皓捐赠给我馆的,是国家三级文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讲解员贾丰瑞指着文件箱说,这个箱子是何长工同志在浆水以及以后长期使用过的,曾放过许多重要文献。它的箱体已经出现很多开裂和破损,仍没有被丢弃。这不仅是何长工同志为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抗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精神。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中央指示,抗大总校突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于1940年11月4日到达现邢台浆水,在敌人的围剿中艰难办学两年零3个月,培养了6、7、8三期学员,谱写了敌后教育的辉煌篇章。抗大在浆水办学期间,何长工先后任总校教育长、副校长等职务,是抗大在浆水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领导。
那时候,敌人对抗日根据地推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再加上当时华北一带遭受连年灾荒,给抗大在敌后办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员们平时就在野外上课,遇到下雨下雪天则在修整过的牛羊圈里学习,在抗大总校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等领导的带领下,总校师生们自己开荒种粮、发展生产。
身着四季服的抗大学员雕塑。杨泽 摄
“当时学员们只有一身棉衣,在寒冷的冬天就穿着,春天天暖和后就把棉花掏出来单穿外衣,冷了再把棉花塞进去。一身衣服最少穿三年,大家就戏称这件衣服叫四季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讲解员贾丰瑞对记者说,展厅中展示的抗大师生穿过的衣服、草鞋和各种简陋生活用具都反映了抗大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涌现出了很多像何长工的文件箱这样的故事。
“一个破损的木头文件箱,展现的是我党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身先示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凝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书写了在绝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的历史篇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杨树告诉记者。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资料图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了20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人才。2001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学习。大家在抗大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抗大精神,学习抗大师生艰苦奋斗、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相关文章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魏亚慧 齐彦红 杨泽在邢台市信都区的抗大陈列馆,收藏着一个看似普通的木箱。它里面盛放的不是衣物,也不是字画,而是我党抗日和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文件。这个文件箱用它斑驳的历史痕迹,见证了抗大师生艰苦奋斗、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8月22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的中
2025-08-28 11:25:00金正恩参谒中朝友谊塔朝中社27日报道,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26日在朝鲜首都平壤参谒中朝友谊塔,纪念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72周年。报道说,朝方以金正恩的名义向友谊塔敬献花圈。金正恩表示,“我们会永志不忘载入祖国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史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战斗功勋和功绩”。朝鲜外务相崔善姬、
2025-07-27 12:19:00新华社评论员“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缅怀抗战英烈,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
2025-07-10 08:45:00来源:【新甘肃】【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大七分校:革命熔炉 薪火不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从华池县城东行约65公里,是林镇乡东华池村。这里属于子午岭北麓,群山环抱,林木葱茏。在东华池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耸在半山腰间的宋代砖塔,此塔七层八面,巍峨屹立。宋塔身下,便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
2025-06-28 17:17:00图源:网络截图这两天,浙江象山的县政府大院又刷屏了。刷屏原因,不是其有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是低调、内敛,甚至还有些“寒碜”。对,你没有听错,火的就是一个看起来“寒碜”的县政府大院。简陋狭小的门面、土黄色的斑驳外墙,与现今常见的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形成鲜明对比。那么,为什么说“又”?其实,早在2
2025-05-24 09:04:00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