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临近,网络上各类“高考陷阱”再次抬头。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甚至扰乱社会秩序。结合近年典型案例及权威部门辟谣信息,梳理高考期间高发谣言,提醒公众提高警惕,共同维护有序的高考环境。“高价购买高考试题和答案”每年高考前夕,总有不法分子声称可通过“特殊渠道”
4月10日,杭州市公安局滨江区分局在网络巡查工作中发现,某社交平台账号“神秘风铃Y4”发布题为《滨江区发生恶性刑事案 嫌疑人已被刑拘》的虚假信息,引发网络关注。记者从警方了解到,经核查,文中所述"4月7日凌晨滨江区发生恶性案件"等内容纯属虚构。公安机关查明,该账号使用者谢某某(男,28岁,自由职业者
6月18日,有自媒体发文称“三号线体育西至天河客运站区段下个月停运”,广州地铁辟谣,该信息为谣言。6月18日,有自媒体发文称“因广州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施工需要,经市政府批准,自2025年7月8日起,3号线体育西至天河客运站区段列车停止对外服务,敬请留意。”一时引起网络热议。6月18日23时13
重庆辟谣微信公众号近日,网民童某海编造发布“重庆全日制本科十年直接认定副高”虚假消息,“重庆辟谣”及时向有关部门核实,并发布辟谣信息(网传“全日制本科十年直接认定副高”系谣言)。网友关注的后续来了:童某海因编造散布谣言被依法处理。据微信公众号“公安部网安局”4月17日消息,近日,童某海(男,38岁)
谣言的产生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吸引眼球和流量:一些自媒体和网络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不惜制造和传播耸人听闻的谣言。消费大众情绪:谣言制造者利用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如房价、人口问题等,通过编造相关谣言来消费这些情绪,以此获得关注和利益。煽动对立和恐慌:有些谣言的传播
近日,有多个包含“美团封杀骑手去某平台跑单”“不要去跑某平台,查到就是永久封号”等内容的聊天截图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引起社会各界关注。4月19日,美团发布声明:网传的聊天截图均为谣言,已固定证据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永久封号”谣言已多次出现,企业官方辟谣并维权记者联系上了美团相关负责人,经核实,安
3月9日,房屋中介晁某为博取流量,吸引粉丝关注,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假称“一男子为救小女孩被撞”,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通州公安分局3月18日发布消息,晁某已被抓获并处以5天行政拘留。3月9日,一条“男子为救小女孩被撞”的信息在网络社交平台传播。经了解,某账号在视频平台连发两条帖文,称“3月7日21
青春是人生最绚丽的篇章,但成长路上也布满荆棘。为守护学生们的成长之路,4月21日下午,文艺路司法所走进西安七十一中学开展“筑牢青春防线”法治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干货满满、意义非凡的法治课。 班会以“触目惊心:真实案例警示”拉开序幕,司法所干部用一个个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大
“成都艾滋病传导者石某,使成都大量女性客户群体遭受艾滋病性传播,成都艾滋病已达十七万。”这是2025年3月11日,某短视频平台出现的一则信息。该消息一经发布,便被转发五千多次,点赞九百多次,评论两百多条,引发部分网民恐慌,同时也对石某的社会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接到举报后,成都武侯公安双楠派出所立即
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滥用AI技术、嫁接拼凑等方式虚构突发案事件、编造公共政策、捏造社会民生领域谣言,误导网民认知,造成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网信部门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和处置曝光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账号2210个。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1.“AI预测彩票号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