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肥城:田间“黑科技”让每一滴水都奔向丰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9:13:00    

四月的肥城,春风拂过绿油油的麦田,荡起层层碧浪。在汶阳镇李店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杨国柱蹲下身拨开麦苗,指着土壤中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滴灌带笑道:“现在浇地水龙头一拧,水和肥料顺着管子精准‘喂’到麦子根部,省水省肥还增产。”不远处,移动式喷灌机正旋转喷洒出细密水雾,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仿佛给田野披上一层流动的纱衣。

这种“指尖灌溉”的场景,正是汶阳镇推进农业节水增效的生动缩影。随着全镇2万亩农田完成节水改造,曾经“大水漫灌浇透地,水流成河淌满沟”的景象已成历史。以小麦种植为例,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每亩可节水20立方米,增产率达8%以上。

在浊前村旱稻试验田,村支书张同杰踩着松软的田埂算起节水账:“旱稻不用泡田,靠滴灌和雨水就能长,亩产还能达到1400斤,咱种地省水又省心。”在他身后,嫩绿的稻苗正吮吸着精准输送的水肥,舒展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通过“滴灌+保墒”模式,旱稻每亩耗水量仅为常规水稻的三分之一。

为了让节水技术真正扎下根,镇里组建的农技服务队把课堂搬到了地头。农技员张工卷着裤腿蹲在田垄间,手把手教农户调节水压:“滴灌不是把管子铺上就完事,得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调整水滴速度,像现在小麦拔节期,每亩每小时滴1.5立方米最合适。”针对农户担心的设备维护问题,镇里还牵线农机公司提供“田管家”服务。东高淤村的汪大哥刚打完报修电话两小时,维修人员就带着新喷头赶到地头:“以前设备出毛病急得跺脚,现在就像给庄稼请了‘家庭医生’。”

走在汶阳镇的田野上,节水带来的改变处处可见,智能墒情监测站的电子屏实时跳动土壤湿度数据,水肥一体化储液罐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田边沟渠里再也看不到肆意横流的水迹。正在调试设备的农户们擦着汗说笑:“现在咱这浇地都得改叫‘输液’了。”爽朗的笑声里,汩汩清流正沿着现代农技铺设的“血管”,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薛志颖)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相关文章